清明节的四门村七房组格外热闹,百年古树下,村民们焚香祭祖、慎终追远;新建的休闲广场上,戏剧团连唱7天大戏,引得十里八乡千余名群众驻足观看。人群中,本村村民老李指着脚下平整的硬化地自豪介绍:“前年夏天这里还是臭水沟,蚊蝇乱飞,现在成了大伙跳舞健身的好地方!”
从“坐等诉求”到“上门问需”,这座占地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,记录着四门村干部作风转变的轨迹。2023年初,包片纪检委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,七房组村民常在污水沟旁的老槐树下聚集闲聊。“要是能把这块荒地改成广场该多好”的期盼,被纪检委员记在心间。随后三个月,村两委干部带着皮尺现场丈量规划,与村民围坐田埂商讨方案,最终敲定“清淤填埋+硬化绿化”改造计划。
“那段时间纪检委员几乎天天来,连健身器材选哪种都征求我们意见。”村民刘大娘回忆。在纪检监督推动下,七房组广场建设纳入公益性项目,从建设之初到工程竣工,纪检委员每天和工人同进同出,及时协调施工矛盾和监督施工质量,如今,广场旁边草坪上的9组健身器材和800平米的硬化地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“打卡地”。
从“面子工程”到“里子实惠”,作风之变,不仅写在土地上,更映在百姓笑容里。戏剧演出现场,村民掰着手指细数变化:2024年全村实现分红,80周岁老年人还有300元的免费实物送到家;90岁以上老年人再分红基础上再增加500元和免费实物送到家,村里的路灯照亮夜归路;新建的3处垃圾分类亭让村庄“颜值”再提升……“以前干部来村里不是催缴费就是走过场,现在真带着‘干货’办实事!”外来看戏的镜湖区王埂村民感慨。这种转变源于四门村两委班子的“用心、用情”,推动解决沟渠清理、公厕改造等民生问题23件。
从“一时新风”到“长久常态”,暮色渐深,戏台灯火通明。看着广场上摩肩接踵的人群,纪检委员和现场负责人交待,三轮车安排专人指挥有序停放,白天演出时在现场安排饮用水,晚上路灯延时关闭,确保看戏群众和车辆安全。
如今的四门村,监督触角持续向民生末梢延伸。确保惠民工程既建得好、更管得久。正如戏台上传来的铿锵唱词:“清风正气拂面来,幸福光景日日新!”(洪光新)